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业务迁移到云上。然而,传统的安全防护手段在面对云环境的动态性、弹性和分布式特性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传统安全模型通常基于静态边界,假设网络内部是可信任的,而外部是不可信的。但在云环境中,应用和服务的边界变得模糊,依赖固定策略的安全工具难以适应频繁变化的云工作负载。
此外,云环境中的威胁形式也与传统IT架构有所不同。例如,容器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容器逃逸、镜像漏洞等新型风险;自动化部署和弹性扩缩容则可能导致安全配置的疏忽或错误。这些问题表明,仅仅将传统安全工具“迁移”到云上,并不能真正解决云环境中的安全问题。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思路——这就是“云原生安全”诞生的背景。

一、核心理念解析:什么是云原生安全?
安全能力与云平台深度集成
云原生安全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技术,而是一种体系化的安全理念。其核心在于,将安全能力作为一种基础要素,深度集成到云平台的每一个层次中。这意味着,安全不再是事后补救的措施,而是从云环境构建之初就融入架构设计中。
与传统的“外挂式”安全不同,云原生安全强调安全控制点与云原生技术栈(如容器、微服务、DevOps流程)的无缝结合。例如,在基础设施层,安全策略可以通过代码形式进行定义和管理;在应用层,安全检测能力可以直接嵌入到持续集成和持续部署(CI/CD)的流程中。这种集成使得安全防护能够随着云上应用的生命周期自动扩展和调整。
安全贯穿全生命周期
云原生安全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全生命周期的覆盖。这意味着安全考虑需贯穿从开发、测试、部署到运行时运维的每一个环节。
在开发阶段,可以通过自动化工具扫描代码中的安全漏洞,避免隐患进入生产环境;在部署阶段,可以利用策略即代码(Policy as Code)的方式,自动校验资源配置是否符合安全规范;在运行阶段,则通过实时监控和响应机制,动态感知和处置威胁。这种全程嵌入的安全方法,不仅提高了防护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也显著降低了安全管理的复杂度。
二、解决的核心问题:动态应对云环境特有威胁
防范容器逃逸与镜像风险
容器技术是云原生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动态性和共享内核的特性也带来了独特的安全挑战。其中,容器逃逸是一种高危情况——攻击者通过漏洞或错误配置,从容器内部突破隔离限制,获取底层宿主机的控制权。
云原生安全通过多种手段防范这类威胁。例如,在镜像构建阶段,强制要求使用经过安全扫描的基础镜像,并确保镜像中不包含已知漏洞;在运行时,通过行为监控和访问控制,限制容器的权限和可操作范围。这些措施共同作用,使得容器环境既保持敏捷性,又具备良好的隔离性和安全性。
避免配置错误与合规风险
在复杂的云环境中,人工配置难免出现疏漏。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0%的云安全事件都与错误配置有关,例如存储桶权限设置不当、网络组策略过于宽松等。这些错误可能直接导致数据泄露或服务中断。
云原生安全通过自动化策略检查与修复来应对这一问题。安全策略可以以代码形式编写,并嵌入到自动化部署流程中,确保每一次资源创建或修改都经过合规性验证。同时,系统能够持续监控运行环境中的配置状态,发现偏差时及时告警甚至自动纠正。这种“持续合规”的能力,极大降低了因人为失误引发的安全风险。
实现持续监控与智能响应
云环境的动态性要求安全防护也必须具备实时性和自适应性。云原生安全体系通常包含丰富的遥测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能够对网络流量、应用程序行为、用户访问等维度进行持续监控。
通过结合机器学习与行为分析,系统可以快速识别异常活动,例如横向移动、可疑登录等,并自动触发响应动作,如隔离受损工作负载、调整安全策略等。这种智能化的威胁响应机制,有效提升了对未知威胁的防御水平,缩短了从发现到处置的时间。
总结:云原生安全——内嵌于生命周期的防护体系
云原生安全代表了一种根本性的转变: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内置,从边界防护到全生命周期管理。它通过将安全能力深度集成到云平台的各个环节,帮助组织有效应对容器逃逸、错误配置、持续威胁等云环境下的独特挑战。
真正意义上的云原生安全,并不是简单叠加安全工具,而是通过架构层面的设计,让安全成为云原生技术栈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将安全内嵌于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组件,才能在享受云原生技术带来的敏捷性和扩展性的同时,构建起持续、自适应、可演进的安全防线。
青藤蜂巢·云原生安全平台——是由青藤自主研发的云原生安全平台,能够很好集成到云原生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如Kubernetes、PaaS云平台、OpenShift、Jenkins、Harbor、JFrog等。通过提供覆盖容器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容器安全解决方案,青藤蜂巢可实现容器安全预测、防御、检测和响应的安全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