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属于年轻的老黑客,“80后”的他几乎和那群年过不惑的大拿同时出道。命运的戏剧性在于,这位热爱安全的年轻人初入职场时却放弃了安全,十多年后,当很多前辈对安全圈颇为心灰意冷时,他却一记回马枪杀了回来,这是为何?
创业近3年,他创办的青藤云安全在天使轮和A轮累计融资超过6600万元,至今仍在低调地打磨产品,他又在坚持什么?
十年一觉安全梦,从离开到归来

张福是热爱安全的,安全对他而言就像一个梦。如果不是如此,我们就很难理解,这个从四川来上海同济大学读高分子材料的男生,在大学期间竟如饥似渴地自学计算机,写了不计其数的代码。
当年出于对安全近乎狂热的挚爱,他阅读了大量看似和安全不直接相关的技术书籍——从操作系统原理到X86特性以及CPU层面的各类知识,来者不拒。至今他都非常骄傲,正是那段看似自由而无用的岁月,让他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安全基础。
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将热爱的事情变成事业才是生活的理想模样。但张福在大学毕业后,几经考虑,却未选择投身安全行业。“我当时可以进入任何安全公司,但当时的安全行业现实情况是不自由。如果不能让我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到最好,我宁愿不做。”
2005年大学毕业后,张福选择去了九城。当年的九城可谓如日中天,靠着代理魔兽世界赚得盆满钵满。张福和他的大学室友都是忠实的魔兽粉,所以去九城也算是投其所好。
从2005年到2014年,在青春最好的10年里,张福在游戏行业中纵横驰骋。他做的事情多少和安全有关,比如在九城时要帮着去评估代理游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更多时候他还是救火队员,什么需要就干什么,他的技术也在不断精进。否则,我们也很难想象,当他2014年辞职创业时,光天使轮就能拿到650万元,时隔1年又再搞定6000万元A轮。钱不是万能的,但至少是市场投出的选票,对于投资人而言,张福的技术水平和经历足以让人侧目。
这个曾经出走游戏的黑客,又是为了什么而回归安全呢?因为时间,因为时机。
2014年,31岁的张福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而立危机”。在这个男人必须考虑清楚一生事业的年纪,早有创业之心的他,不断感觉无法再等了。“游戏十年,这个行业确实很有钱,发展得也非常快,但这真是我想要的事业吗?”
当一个人获得财务自由之后,对精神自由的渴求会更加强烈和有底气。当年他是因为不自由而离开安全,如今,他又是因为自由而归来。
时间让人看清自己,进而看到时机。风口不会帮人必然成功,但是会帮努力的人节约时间。
2014年,放眼望去安全圈,张福强烈地预感到,“安全行业的风口已经来了,所谓风口有几个标准,一是资本大量进入,二是并购大量发生,三是国家政策强推。在风口到来之前,我们必须没日没夜得干,以把握住机会。”
张福的判断确实比较准,努力也让他自我实现了当初的预言。在他创业起步之初就能获得不菲的融资,除了过往履历,多少和大环境的利好有关。
至于他是风口的投机者,还是风口的弄潮儿,还需要他自己用产品来证明。
费时3年、用6000万打磨的产品
一个技术男能证明自己的方式,只能用技术。张福是个较真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拼了命也在所不惜。10年前第一次创业时,因用眼过度而做完眼部手术的他,都不舍得闭目养神,冒着变瞎的风险拼命写代码。
对于如今手上的产品,张福花了几千万,打磨了快3年,这就是他如今四处推广的“自适应安全产品”。
“自适应安全”并非张福首提,2014年时,Gartner率先提出这个概念,并认为这是面向未来的下一代安全架构。
张福一接触到这个概念,简直不能更认同。尽管当时“自适应安全”还是非常新鲜乃至超前的理念,但是张福却非常激进地决定,就将它作为自己的创业方向。
这个足够自信和偏执的年轻人认为,只有做出足够难和与众不同的东西,并且做到极致,才有可能在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对于产品,张福认为,“我们有自己的方法论”。现在有很多传统安全产品,张福不否认其价值与功能,但认为其方法论上存在缺陷。
张福以挑战者的姿态直言不讳,“一直到现在为止,安全的形态主要是硬件设备,比如过滤流量,一旦发现攻击行为就阻断掉。但这有两个问题,一是网络的趋势是加密,这使得网络设备很难完全解密这些流量,当黑客攻击混在其中,机器很难分析出来。二是这种防御是基于已知规则,对于新的漏洞或攻击就无法发现。”
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就像二战时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它的问题不在于不够坚固,在于德国军队根本就没想过正面攻击,而是直接绕开了这道防线。
面对不知何时、不知何处就会射出的“冷箭”,“自适应安全”到底怎么防护呢?
张福解释说,自适应是根据业务运转情况,通过机器学习形成众多细微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对你的状态进行监控。如果指标有异常变化,我们就会快速分析是否因为遭到攻击。无论黑客多厉害,攻击都会引起相关指标的变化。只要我们响应够快,就能够知道哪里受到了什么攻击。
这种安全哲学,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向外求胜,而向内求安”。譬如内家拳高手,能敏感地察觉到身体的细微变化,包括呼吸、心跳和血液流动。张福希望实现的“自适应安全”,对要守护的东西感知越发敏感,稍微有风吹草动,就可以快速预警。
那么自适应到底有多快呢?张福说,不管那些黑客尝试攻击的行为,从黑客攻击成功开始算,我们在15秒内就能发现。“这像是无数张网叠在一起,虽然每张网都有漏洞,但是叠在一起漏洞就大大减少。黑客可以搞定其中一块,但是很难搞定全部,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关键在算法更精密,使得监测更精准,速度更快。”
如果这个方向足够新颖,产品也足够厉害,为什么别人没有捷足先登,是不是这个方向本身也存在诸多挑战和问题?
对此张福也不否认,“选择一个新的方向,肯定存在很多挑战,包括让用户接受还需要时间。但是只要用户对安全有更高的要求,就很可能会愿意尝试我们产品,只要他们用了,我们就有机会。”
张福透露,目前包括小米科技、平安集团等知名企业都已经是青藤云安全的用户,对于一家创业企业而言,能得到这些巨头的青睐,是一个好的开始。
技术归技术,商业归商业
作为一个技术男,张福无疑是出众的。作为一名创业者,张福还需要证明自己。但经历过第一次痛苦的创业经历,张福已经抛弃了“技术万能”的执念。在追随不同老板后,张福也在慢慢找到了商业感觉。
年少得志的张福看似顺风顺水,但是鲜有人知道,10年前他经历过自称“万念俱灰”的时刻。
还在九城时,张福结识了一位天才的技术大牛,高傲如他也不得不服。后来这位大牛离职创业,还喊上了一批同样技术精湛的牛人,其中就包括张福。
对于这个团队的水准,张福至今仍赞叹不已,“我工作这些年,都很少见到这么多这么牛的技术人员”。正是由于这个牛人太过厉害、团队太过豪华,以至于在2006年刚起步时,他们就能拿到上亿元投资。
此情此景,张福没有理由不对未来信心满满,所以他才冒着眼瞎的风险,眼部手术之后都在疯狂工作。不眠不休的加班之后,他干脆买张折叠床睡在公司,以司为家。“那时真的是满腔热血,甚至决定就是死也要死在公司里”。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就是这么一群牛人,这么拼命的工作,原本计划半年做出来的东西,跌跌撞撞折腾了一年半才弄出来,但早就过了市场最佳时机。
这种情况在当时认定技术至上的张福内心根本无法接受,在别人看来这顶多是个失败的项目,但对于他则是世界观的颠覆——技术原来不是万能的!
后来,在51.com和昆仑万维工作时,张福领略到什么叫优秀的商人和企业家。好的商人,可以准确预测市场的走势,先人一步抢占有利地形;好的企业家,不仅自己能做成事,还能将一群做成事的人团结在身边,大家一起将事情做得更大。在技术之外,张福见识到了更多让他为之赞叹的人格魅力。
如今的张福,因为内心的召唤,第二次走上了创业的道路。这一次,他不再是当人下手,不再是技术至上。他用自己的诚意和决心,靠着技术和洞察,做出了新颖的自适应安全产品。至于他和他的团队能否对市场“自适应”,更加令人期待。
采访的最后,记者问张福,为什么会想到叫“青藤”。令人意外的是,他的回答颇具人文关怀,“很多安全产品都叫冷冰冰的盾啊、甲啊什么的,我们希望自己的产品是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而且青藤都是伴随着大树一同成长,就像安全无法离开产业而独自繁荣一样,所以取名青藤。”